制鞋业,是东莞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。
2008年,金融危机如同一场急病,来得快去的也快,很多鞋企抗了过来。
2014年,“倒闭潮”如同一场慢性病,有企业挺过了,却落下了病根。
2016年,慢性病复发,这一次,用猛药,也难治好了。
东莞新市长表示,“台资撤离东莞”并不属实,但没有否认部分企业的关闭,也没提及制造业的外移。
这些留守的台资企业,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,不是地方提倡的现代高端产业,因此官方和银行都“不会特别关照”,台资企业越来越边缘化。
2014年以来,鞋厂关停、老板跑路等消息让东莞制鞋业陷入了一场恐慌。而这场恐慌引来的种种预测,都以最现实的形式折射出尖锐的矛盾。
订单还在缩水、成本历经暴涨、人工社保延续增长趋势、利润难以维持生计……
冷清的东莞,消失的制鞋业
东莞的制造业在外移,不只是制鞋业。东莞是座另类的城市,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工厂、手工作坊,还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不少周边城市的打工人员会选择东莞,在这个生产能力惊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,机会一直都在。
2016年初,东莞兴昂鞋业发布公告,于2月10日正式结束生产经营活动。
说起兴昂,很多人并没多大感觉,但谈到它的产品,便会大吃一惊。
NIKE、LV、PRADA、GUESS、ECCO等世界知名品牌都出自兴昂,在东莞加工后,出口到欧美。它是全球十大鞋业制造商之一,是一家台资企业,分厂50多家,雇员超过7万人。东莞兴昂是主要生产基地之一,辉煌时期员工破万。
奢侈品已迎来黄昏,很多的高端市场变成了“免费博物馆”。一方面,自由行成为了旅行的热门方式,人们不会强制被导游带到消费市场;另一方面,中国的反腐和反浪费风生水起,人们对奢侈品消费更理性了。
中高端鞋订单下滑,那么低端鞋业为什么也无法生存呢?人工成本在增加,仅2016年就增加了15%左右。
东莞鞋企去哪了?
东南亚。
越南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国内的1/2,缅甸劳动力成本相当于国内的1/2至1/3,印度劳动力成本只有国内的70%。
对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,人力成本优势的丧失,是致命的。更何况,东南亚的一些优势正在显现出来。
东南亚国家基本是零关税,在东莞的企业少了关税优惠;东南亚国家的物流已经建设得很完善,物流成本跟国内几乎持平;东南亚一个工人成本是每月1500,而在东莞要3000以上且还在增长。
东莞制鞋业也在思考,如何不让人力成本滞碍发展。“机器换人”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,用高端技术替换人力劳动,可能是一条出路。但是,只有大企业才有资本这么做。东南亚给东莞制鞋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。
又出新政:环城路内禁止新建家具、制鞋厂
东莞市环保局正式印发《关于加强我市重点挥发性有机物行业环保准入的通知》。根据通知,从2017年起,东莞环城路以内及各镇街中心区将禁止新引进家具、制鞋等VOCs重点控制行业项目。
这意味着,东莞制鞋业在面临人工成本压力的同时,环保又一次敲响了警钟。
东莞的制鞋企业越来越少了,贸易企业越来越多,这是一种很无奈的转变,因为现在已经很难阻止制鞋业的外移了。
“空城”
每每到了新年,东莞就是一座空城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,会有一场浩浩荡荡的返乡潮,过完春节后陆陆续续回来。然而,现在让人担忧的是:制鞋业在外移的时候,还有多少人会回来。
有人预测,东莞未来的制鞋业是这样的:不求大但求精,会出现很多小手工作坊,只做高端精品,三四十人即可。
但仔细想来,高端手工鞋则要老师傅的沉淀,而东莞一直都在做贴牌鞋,毫无基础。而且,东莞不像莆田鞋“鬼市”有那样的灰色地带,明目张胆做“假货”,尚有利润的余地。东莞鞋业除非创立自己的品牌,才能生存,可实现起来太难。
东莞,很有可能变成一座“空城”。留下的,是贸易商,还有为数不多的高端产业。
结语:
靠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的东莞,在劳动力资源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时候,会迎来一场劫难。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异常艰难,期间伴随着大量劳动力的流失。在政府施压之后,最后东莞变成什么样,也许只有两种结果:要么实现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后,呈现出一番新面貌;要么在制造业外移的浪潮过后,彻底陷入低迷。东莞这个鞋都,会不会渐渐消失,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。
广思远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(www.gsy168.com)成立于2009年,深耕于聚氨酯原料的细分行业—胺催化剂;研发并复配生产各类型胺催化剂,主营产品:GSY9727|SMP|CS90|Z-131|ZR-70|33LV|C225|固胺等,产品适用于海绵、模塑、高回弹、自结皮、PU玩具及各种硬泡和半硬泡等终端产品。